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工作动态

服务“国际化” 加强急救普及培训

     盘锦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也是将国际化作为发展战略的城市。文明的内涵当然应包括城市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因为它指向的是城市的公共安全和城市居民的基本素养;而国际化则应向先进的国际大都市看齐,公众急救普及率,正是衡量一座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8月17日至18日,随着辽宁省红十字会救护员第三期培训班在盘锦圆满结束,全市掌握了救护知识并获得红十字急救员证书的红十字救护员数量进一步增加,他们将在提高居民急救、互救意识和普及急救技能方面发挥作用,成为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建设和市民生命健康安全、城市社会和谐的“助力器”。
    救护员培训班旨在加强安全及风险意识,在发生意外事故,如自然灾害、工伤事故、突发卫生和公共安全事件、恐怖袭击时,受训人员可以运用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做出反应和正确处理,从而达到拯救生命的目的,最大限度降低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国贸饭店培训现场,100位学员学习了红十字运动知识、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初级应急救护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了常见急症、意外伤害、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等。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应急救护培训师曹乃文到场授课,为确保学习效果,市红十字会又安排了具备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资格的九名培训师,作为分组实操教练,同时安排本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队员提供技能辅导。
  “处理突发事件急诊抢救不只是医生的事,当现场目击者成为第一施救者,将大大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伤亡。”一位新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的学员表示,会以这次学习为新起点,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带到今后的工作中,尽己所能普及急救知识,努力做好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也做“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传播者。
  《盘锦建设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战略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各阶段目标。目前我市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与发达国家城市相差甚远。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人中有1人接受过专门培训;在香港每150人中有1人拥有《初级急救员证》。可以看出,在我市全民急救知识急需普及。近年来我市有数名学生、机关干部校内或岗位猝死,更说明在一些重要岗位工作的医护人员或公职人员都不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郭翠凤坦言,提高全民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能仅仅是一个供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也不能只是由各个单位和机构“自由发挥”的选择题。它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政府工程,它应该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应该有考核、有监督、有硬性的量化指标,它应该在短时期内促成公众急救能力的明显进步和改观。
     市红十字会充分发挥“政府好助手、社会稳定器、弱势施救者”作用,将救护员培训作为贯彻落实《战略规划纲要》重要措施,找准定位,为国际化中等发达城市建设提供人道支撑。今后将长期致力于推动全民健康安全教育的全球化标准普及,致力于提高公民应急救护知识的普及率。通过开展公益性应急救护培训项目以及红十字急救员培训班,向市民普及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和初级救生技能,努力让“第一发现者”成为“第一施救者”,不断提高我市个人及组织在突发灾害、意外事件和常见急症发生时的应急能力、自救互救水平,减少伤害和死亡。
    在市民中普及急救知识,有利于应对突发意外事故、挽救生命。有数据显示,我市因灾害事故意外受伤或突发疾病需要急救的人群95%以上发生在医院之外。最初的8分钟是创伤、意外死亡的第一个高峰,心脏停跳后大脑对完全缺氧的耐受极限是4分钟,超过了这一极限,脑细胞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如果患者心跳骤停4分钟内能够及时电击除颤,一次成功率达到50%。超过10分钟,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而救护车从接到呼救至到达现场,或病人被亲友送到医院平均需要5至15分钟,也就是说,在意外发生最初的“黄金4分钟”内,患者的生命掌握在“第一目击者”手中。
    一次成功的急救包含五个密不可分的环节,即:及时拨打120呼救;现场第一目击者及早施行心肺复苏;及早电击除颤;医务人员及早赶到;进行气管插管等高级生命支持。五个环节构成一条完整的“急救生存链”,如果任何一环受损,抢救成功率就直线下降。
“第一目击者”即最早到达事发现场或最早见到危重伤病员的人。他们可能是工作单位的同事、家里的亲人、街道上的过路人,也可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警察,或是意外现场的幸存者……这些人,如果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抢救技能,在呼叫等待救护车到达的同时,立即对身旁的猝死者或重伤员实施正确有效的救护,无疑是最有效的。可以为拯救生命、减少伤残争取到宝贵时机。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以廉为荣 以廉为乐 以廉为美
下一篇: 蓝剑救援队两赴岫岩驰援受灾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