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时政要闻

红十字救灾先锋——记中国红十字会“8·03”鲁甸地震救灾行动中的共产党员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目前,抗震救灾工作正在会党组统一部署下科学有序推进。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展示了红十字人的风采。

  繁忙的领队孙硕鹏

  8月6日,孙硕鹏电话不断。当天上午,孙硕鹏派青岛红十字救援队蓝天搜救组前往龙头山镇甘家寨进行摸排。

  10时许,前方消息返回:甘家寨灾情严重,道路不通,灾民缺少帐篷食物,急需增援。

  挂断电话,孙硕鹏迅速连线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组织破拆能力强、耐力好的队员携带专业装备进入甘家寨,与先期抵达的搜救组共同执行搜救任务。

  同时,孙硕鹏还根据灾情,调遣赈济队携帐篷、食物等前往甘家寨。

  作为中国红十字救援队领队,他必须清楚掌握中国红十字会在灾区的所有行动,及时向前方总指挥、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及后方总指挥部汇报,并根据各队上报情况及时调整任务。

  几年来,孙硕鹏参加过的救灾行动数不胜数。2008年汶川地震,他徒步带领救援队进入灾区;2013年,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他率领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赴菲;此次中国红十字会鲁甸地震救灾行动,他的身影又出现在救灾一线。

  一肩挑两头的侯峰忠

  在救灾一线,侯峰忠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是昭通市政府干部,挂职市长助理,又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健康服务处处长。

  作为联系昭通市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的纽带,侯峰忠要负责部分救灾工作,还要协调双方之间的联系对接。

  8月5日,青岛红十字救援队抵达鲁甸,因为交通管制,运送帐篷等救灾物资的车辆无法通行。协调进入事宜足以让很多人忙得焦头烂额,但侯峰忠处理得游刃有余。

  整座村庄被埋的甘家寨,由于大多数遗体被埋无法挖出,受灾群众情绪非常激动。侯峰忠紧急联系救援队,为受灾群众搭帐篷,送食物。

  因为担心余震造成山体滑坡,他又负责把受灾群众二次转移到小寨中学,联系各方运送救灾物资,整个二次转移工作十分顺利。

  云南救灾 “铁三角”

  番林、王燕辉、杨海龙,因为经常集体参加救灾,被称为“云南红会救灾行动铁三角”。

  此次救灾,杨海龙主要负责大众卫生救援队,为灾区搭建安全应急厕所;王燕辉负责供水救援队,为灾民提供安全饮用水;番林则统筹云南省红十字会一线救灾工作。

  3日晚,王燕辉、杨海龙随云南省红十字会副会长牛有媛进入灾区,开展需求评估及救援队营地选址工作;番林留守昆明。

  6日,番林押运装载供水设备和安全应急厕所的4辆重型卡车从昆明出发,7日凌晨3时许到达灾区。

  此后多日,番林等带领救援队紧张调试供水设备,为受灾群众安置点搭建安全应急厕所,带领赈济救援队搭建救灾帐篷……

  “铁三角”拼命工作,各项工作迅速步入正轨。8日晚,供水救援队的设备开始出水,经当地水质部门检测后,9日晚送入安置点。

  炎炎烈日下,100套安全应急厕所也正在灾区陆续建起。

  “带头大哥”丁钢

  丁钢是青岛红十字救援队里人人敬重的“带头大哥”。

  他是青岛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分管救灾工作。3日下午地震,4日晚,丁钢即带领救援队抵达距离龙头山最近的小寨镇。

  有人开玩笑说他像个“政委”,有时管得太多太细。丁钢哈哈一笑:“如果只管工作不管生活,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领队。”

  灾区天气热,丁钢每天命令大家喝藿香正气水;晚上休息,丁钢要等所有队员入睡了才睡;白天出去搭帐篷,丁钢第一个带头上。

  救灾期间,青岛红十字救援队引来不少媒体关注,也出了不少“名人”。但除了联系记者采访,丁钢都是躲在幕后工作。

  “志愿者是红十字运动的腿与脚,团结他们,必须以诚相待,让他们在红十字大家庭里找到归属感、荣誉感和认同感。”丁钢说。

  逢灾必到蔡文男

  8日,正在龙头山镇葫芦桥社灾民安置点紧张搭建帐篷,蔡文男接到总会部门领导的电话,“是否需要轮换?”领导在电话那头问。

  “没问题,还能扛一阵子。”蔡文男婉拒领导的建议。没人知道,此时他已发烧感冒一天多。

  3日下午6时45分,正在昆明准备供水救援队演练的蔡文男与云南省红十字会3名同事随省长专机飞往昭通,9时许徒步向灾区进发。

  大致了解灾情并与省政府工作组开过简短会议后,大家露宿户外,并遭遇了一场大雨,全身湿透。

  次日,蔡文男即与同事奔波于灾区,了解需求,向中国红十字会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提供建议。不久,救援队和物资源源不断抵达灾区。

  只要有灾,蔡文男必能迅速赶到现场,近年他参加的救灾行动已有四五十次。

  “铁人”王轶凡

  “王铁凡”,孙硕鹏经常如此称呼王轶凡。并非错别字,而是她忙于工作时,真的像一个“铁人”。

  4日晚9时进入灾区小寨村后,王轶凡就一直停不下来。

  全部救援人员的后勤保障,调配分发赈济家庭箱,协助领队开展救灾工作,一件件琐碎繁杂的差事,落在这位女子身上。

  因为湿气过重、蚊虫叮咬,王轶凡腿部感染引起荨麻疹,但她没告诉任何人。9日早晨,因为长裤摩擦疼痛,她卷起裤腿,才被同事发现。

  下午2时,在同事强劝下,王轶凡前往医院做检查。傍晚,挑破了水泡、抹了药的王轶凡回到营地,继续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开山劈水的“工兵”陈啟洪

  鲁甸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捐赠热线迅速“热”了起来。这部电话就位于总会筹资处。

  每一笔捐款都要及时整理公布。面对海量的捐赠信息,筹资处工作人员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我最近有点‘神经质’。”筹资处处长陈啟洪说,8月7日凌晨3时40分,他从梦中惊醒,“想到还有一件事没做好,立即起来接着干,做完后,心里才稍稍踏实。”

  接连不断的电话,塞满了陈啟洪的生活。“即使下班回到家也是工作,只是换个地点而已。”

  陈啟洪介绍,个人手机捐款占很大比重,这种数额小、人次多的捐款方式,对筹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们是开山劈水,铺路架桥的‘工兵’,为救灾一线的勇士们铺路。”在陈啟洪看来,踏实,有水准,是一名党员应有的品质。

  完全“在线”的陶艺军

  “千头万绪,高度紧张。”总会宣传处处长陶艺军这样形容这几天的生活。强台风“威马逊”登陆以来,陶艺军一直是这种状态。

  8月3日,鲁甸地震发生时,陶艺军正在忙于统筹昆山爆炸事故献血信息。

  灾难袭来,陶艺军再次“上满了弦”。救援一线的稿件等信息通过微信、邮箱、QQ源源不断地传来,他在家里同时开着两台电脑加班。

  陶艺军介绍,在鲁甸地震报道中,组织宣传部全员参与新闻报道及信息推送。6名工作人员进入“鲁甸救灾群”“中国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群”等各个业务微信群,获取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前方和后方对接宣传,现场采访与连线采访结合,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结合,国内国外媒体同时报道的宣传格局。

  据统计,截至8月7日,中央媒体和各级网媒共发布96篇关于红十字会参与救灾的新闻,有2.6万个网页转载,阅读量约30亿人次。

关闭 打印
上一篇: 联合国表示伊拉克人道主义危机已至最高级别
下一篇: 中国红十字会援外物资供应站完成对斐济红十字会非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项目...